188体育

三年行动首战之年·辽宁工大在行动 | 理学院篇

责任编辑:宣传部作者:理学院发布时间:2023-06-01点击次数:

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也是学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为切实引导干部师生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大干三年、奋斗三年,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为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贡献辽宁工大力量,学校全媒体推出“三年行动首战之年 辽宁工大在行动”专题,宣传报道各单位思路举措、目标任务、工作成效。

为全面贯彻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理学院立足工作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战略主题,以服务辽宁全面振兴为使命,在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升治理效能,为全面贯彻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战略部署,坚定信心、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找准路径。

紧密围绕辽宁全面振兴主题,全力打造学科特色

加强数学学科团队建设

凝练数学学科运筹与优化的学术研究方向,整合科研资源,聚焦面向国家重要需求中的关键数学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强化科研实力和团队建设,引领团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3人次以上;力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学科高水平学术论文2-3篇。

加强数学学科在数学规划学会、运筹学会、双法学会等学术组织中的影响力,争取在学术组织中任职相应的理事或者青年理事等职务;积极联络学术组织负责人申请承办或者协办学术会议1次,提高学校及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活动,争取在重要学术会议中进行高质量的学术交流3-6人次。加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交流合作,产出高水平成果。同时结合数学与管理科学等进行学科交叉和科研攻关,深入企业探索横向课题开展合作研究。

促进数学与测绘学科交叉融合

基于数学一级硕士点,开展“数学+测绘”的交叉、融合、协同研究,结合测绘学科的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等资源,发挥数学学科在数据分析与处理、智能优化与计算、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优势,稳步推进并形成以“数学+卫星测高数据反演”、“数学+水下导航与定位”为双驱动引擎的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领域的数学前沿应用研究,力争突破相关自主技术的“卡脖子”重难点问题,形成一系列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应用价值的标志性成果。

在智能优化与计算、机器学习与数据解析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卫星测高数据反演、水下导航与定位的应用理论研究等方面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同时积极参与申报相关科技奖励、发明专利和技术奖等。

依托理学院数学学科、测绘学院测绘学科以及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机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国内外科研兄弟单位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在院士指导下以“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合作协议”和“智能导航与控制军民融合实验室”为支撑平台,针对科研课题的不同密级,有效开展跨院、跨校、跨平台的多模式合作、交流、共享和技术咨询,有效整合软、硬件资源,以稳步推进并有效实施相关科研课题研究。

强化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

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高素质人才供给

推进线上教学平台与一流课程建设,为数字辽宁建设服务

加强一流课程培育。在现有一流课程基础上选取大型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一流课程重点培育对象;制定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体系和机制;开展教师培训和进修、国内外名校交流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学评估和监控,科学地反馈一流课程建设的效果、问题、改进措施等内容。

加强线上数字资源建设。由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牵头,制订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组织系部教师完成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并通过开展考核、督查和评优等方式对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逐步将课程基本信息、教学资源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并依托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学院鼓励课程负责人积极申报学校课程视频录制项目,尽早建立课程数字资源库,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率。

在现有《数值分析》、《大学物理》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1门辽宁省一流课程基础上,加快线上一流课程建设步伐,三年内建设2-3门线上一流课程。通过泛雅平台,利用跨校修学分实现省内高校共享,服务省内高校课程教学。

加快省内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各本科专业围绕专业建设提出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导师制”的工作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体任务。依据三全育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工作要求,搭建培育平台,例如:“优秀学生培养计划”、“科研训练”、“大创项目”申报和实施、学业与职业规划指导、创业模拟训练营等。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和推动学生就业为导向,联系相应的企业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实现“课内有限课外补充,校内固定校外拓展”的全面人才培养模式。为考研学生配备专用学习教室,提供良好备考条件。为学生购买优质网络考研辅导课程,聘请教师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服务。

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持续有效的工作机制,提升毕业生在辽就业率和考研率3个百分点。争取建立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努力培育推荐入围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加强数学硕士点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通过联合科研项目的申报、承担子课题的研究等方式来体现联合培养。利用数学一级硕士点在数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进行联合科研项目申报,数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和优秀的学生均参与联合项目研究;给科研院所的项目作理论支撑,承担子课题的任务,学生到培养基地进行相应的实习研究,培养具有对子课题科学处理的能力。

围绕数学一级硕士点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真正体现“学数学、用数学”,将数学的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社会需求。为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保障,进一步提升科研育人成效,实现高水平科研院所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度参与融合,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高素质人才供给。到2025年,达成与1-2所国内高水平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全面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贡献

建设虚拟教研室,服务省内高校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推动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提升教学研究的意识,凝练和推广研究成果。虚拟教研室成员在充分研究交流的基础上,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实训项目、数据集等资源,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发挥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发展。发挥优秀虚拟教研室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推进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组建数学建模竞赛团队,开展竞赛组织交流活动,提升自身在省内的影响力,为辽宁省数学建模虚拟教研室做好前期准备。

升级扩建演示实验室,建设辽宁省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

对演示实验室进行升级扩建,以课程综合训练和辽宁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仪器制作,通过学科竞赛完善实验作品,不断扩充物理演示实验室仪器设备,提高实验室仪器保有量。联合省内外高校,加强实验室开放与共享,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实践场地。邀请中小学生到实验室参观学习,建成辽宁省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线上演示实验建设,录制演示实验视频并将视频上传至云端,省内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观看演示实验。

将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对省内高校开放共享

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平台”,组织专业教师对实验项目进行严格梳理和全面完善,并对网络安全和运行保障进行了专项维护和测试。在原有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和实验教学资源基础上,结合物理实验教学规律和知识要求,开发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学5大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实验种类丰富并具有代表性。网络课程平台包含实验训练、测试考核,并设有答疑区和讨论区。邀请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专业实验教师对学生定期开展在线辅导解惑。

建立省内虚拟仿真实验联盟,力争实现联盟内各学校实验学分互认。开展物理虚拟实验项目共享活动,面向省内外高校免费共享大学物理在线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理学院将贯彻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与实现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深度融合,在遵照“十四五”发展规划稳步实施的基础上,大踏步超常规创新发展,力争实现新突破,为学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理学院组织学生到东软实习基地参观学习

理学院教师参加人工智能通用基础理论研究论坛